《吹气》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吹气》大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吹气》大班教案1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能用自己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
3.通过瓶中吹气球,体验科学探究的有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材料:气球两个;一样大小的矿泉水瓶2个(其中1号瓶子上没有洞,2号瓶子上有洞);装有纸屑的碗;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来玩吹气球游戏吧,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并且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吹的。
小结:原来要用嘴巴紧紧贴住气球用力吹,才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
二、观察比较,大胆猜想。
1.观察比较瓶子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都把气球吹得大大的,你们觉得把气球装在瓶子里,还能吹起来吗?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瓶子,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两个瓶子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猜想,教师进行记录。
师:两个瓶子宝宝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那你们来猜一猜哪一个更能把调皮的小气球吹大呢?
三、操作记录,比较结果。
(一)出示记录表,提出操作任务。
1.提出任务。
师:有的小朋友觉得1号瓶子宝宝可以把气球吹大,有的觉得2号,那现在调皮的小气球想请你们帮忙,让它到瓶子里面去玩,请你们试一试哪个瓶子更容易把气球吹得大大的。
2.介绍记录表。
3.提出要求:
a:吹完以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
b:操作完把气球和瓶子放回托盘,并且将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二)幼儿操作并保留操作结果。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将吹好的气球拧紧在用夹子夹紧。
(三)借助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你觉得哪个瓶子更容易把气球吹大,并且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录的。
小结:我们都看到了瓶底有洞的2号瓶子容易把气球吹大,1号瓶子比较不容易把气球吹大。
四、游戏迁移:会跳舞的纸屑。
1.师:为什么瓶子上有洞气球就容易吹起来,瓶子上没有洞气球就不容易吹起来呢?老师不仅给你们准备了气球,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屑,请你们拿着瓶子对着纸屑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2.幼儿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朋友来和大家讲讲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4.个别幼儿验证操作,幼儿交流原因。
师:有小朋友说纸屑飞起来了,像在跳舞。我们请他来吹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教师提炼,总结经验。
师:原来在我们的瓶子中有许多空气,当我们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气球时候,瓶子中的空气被挤压从洞里跑了出来,气球就越来越大,要是瓶子没有洞,空气就没有地方跑,气球就吹不起来了。
活动延伸:
今天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瓶子里的空气,那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地方也有空气呢?你们可以再去找一找,记得把结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吹气》大班教案2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刮大风时,孩子们发现了树枝在动,可大型玩具没有动。风一吹,地上的树叶就会跑,老师和小朋友的头发也乱可等现象。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流动会影响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物体,所以特此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充分参与到游戏中,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让幼儿的气息从而得到锻炼。
3.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明白吹气的大小决定物体能否移动。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的气息从活动中得到锻炼。
2、难点:让幼儿明白吹气的大小决定物体能否移动。
活动准备
1.手工制作的柳条,吹动柳条的工具(教师操作)。
2.乒乓球、小纸条、玻璃珠、小石头、等各种物体若干供幼儿操作。
3.课前把游戏场所布置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导入(助教教师手拿许多柳条,把手中的柳条扇动起来)
提问语:”小朋友们,为什么春天来的时候,河边的柳条会飘动呢?”
教师给予启发,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有风的吹动)
二、教师利用情景,引发幼儿用嘴巴吹动柳条,以及用小手感受空气的流动。
过渡语:“刚刚是因为老师用扇子对柳条的扇动,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其它方法也让柳条飘动起来呢?”
教师让幼儿发挥各种想象,教师总结一个:用吹气的方法。然后请许多小朋友上来感受柳条飘动。
过渡语:”我们刚才用嘴巴吹了柳条,现在小朋友用嘴巴吹一吹你们的小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教师投放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纸条、石头、乒乓球、各种形状的物体)
过渡语:“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乐趣,现在请我小朋友们吹一吹!’
四、对物体进行分类,教师进行总结
过渡语:“刚才我们发现许多东西能被吹动,有些东西不能吹动,现在请小朋友分别装在两个篮子里。”
总结:我们吹重的东西需要很大的力,吹轻的东西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力气。
五、游戏环节,对幼儿的气息进行一定的训练。
过渡语:“刚才我们发现我们吹气的那么多的乐趣,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乒乓大接力。”
游戏规则:将小朋友分成每组六个人,分成两边,一边三个人。待老师发出口令,小朋友开始吹,小朋友将乒乓球放在红线外面,向对面吹乒乓球,小朋友那样吹,又吹回来。类似接力赛(教师先示范)
注:三局分胜负。教师提前把场地准备好。
六、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了那么多的游戏,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感受?”
活动延伸:
1.科学区——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赛吹蜡烛
2.美工区——吹墨画
教学反思
科学领域活动一直都是非常受幼儿的喜欢的,尤其是这种动手操作而且每个幼儿都能参加到的这种活动应该在幼儿园多多展开。本次活动设计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的,里面出现的现象都是对我们班幼儿平时看见过,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处隐藏9699个字……?快快动动你的小脑筋!__
生:……
师:我们用实验来模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师:这里有个空量杯,(展示给孩子看),两袋化学物品,有一袋是颗粒状的,是柠檬酸(常添加在饮料里,作为酸味剂);还有一袋是白色粉末状的,是小苏打(家里常用来发面)。先倒上小半杯水,把小半袋柠檬酸倒入量杯中,搅拌一下,直到柠檬酸颗粒溶化了。注意,我一会儿要倒入小苏打粉末,你们要仔细观察,小苏打倒入量杯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时,要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语言很重要,一定不要着急就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说,小苏打倒入量杯中会和柠檬酸反应,会冒泡泡,你们要仔细看哦。这种方式不建议用。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和表述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冒泡泡了。
师: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冒很多的泡泡,这些泡泡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杯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这就是故事里的火把),放到量杯口处(也可以往里伸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火灭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举例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峡谷里,狗为什么会死了吧!
生:……
师:神秘的峡谷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沼泽地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把火把放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火把会熄灭,地表的氧气很少,而人和狗如果不能呼吸氧气就会死。
生:人没有死呀!
师:对,这还说明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空气重,气体是流动的,会飘来飘去的,但是重的气体会在下方,轻的气体就会飘在上方。因为人的个头比狗高,而且人举着的火把可以燃烧时,说明这个高度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人的呼吸。狗比较矮,吸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所以就死掉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的二氧化碳的另外两个性质: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作品制作:瓶子吹气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来吹气球的呢?
生:用嘴巴、打气筒....
师:你们见过瓶子可以吹气球吗?
生:没见过。
师:如果想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还得请一位小帮手,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吧。
1.将小苏打粉末倒2.将小苏打粉末倒3.将柠檬酸与30ml 4.将气球口套在瓶口
在白纸上。入气球内。水搅拌溶解并导入处,拎起气球将苏打
瓶中。掉入瓶中,观察现象。
师:我们的气球吹起来没有?__
生:吹起来了。
原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了整个瓶子,从瓶口跑进气球内,就把气球给“吹”大了。
5、生活拓展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二氧化碳吗?
生:......
师:我们喝可乐时,是不是会看到气泡,而且喝完以后会打嗝?
生:是的。
师:这是因为可乐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师:回去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有二氧化碳吧!
活动总结
1、着重强调安全,化学物品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误食,下课后,强调孩子洗手。
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用火的安全,建议小蜡烛熄灭的那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
3、往气球里装苏打粉和将气球套到瓶口上这两个步骤比较难,建议两个孩子合作。气球要往下套紧一点,将苏打粉倒入瓶内时,要用手夹住气球口,防止气体漏出。
4、柠檬酸溶液可以用白醋来代替。
5、柠檬酸溶液和小苏打的量要控制好,防止反应太强烈,建议老师课前先做一下实验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吹气》大班教案9活动目标:
1. 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 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 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活动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 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 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
--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 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 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 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 苏打
2. 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 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 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 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
--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 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 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 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 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 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
--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 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 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 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 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 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
——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 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 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文档为doc格式